(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渊源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曾提出过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但他们在提出和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展。到了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也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没能从根本上说清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全面剖析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心人的发展的目标,出是人类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它是指人的劳动活动、才能、社会关系、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具体说来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第二,人的才能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第四,人的个性的全面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基础上的,旨在为和谐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得到多方面发展而实施的培养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各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而是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较为突出。
体育,是指向幼儿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其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幼儿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个性两个方面。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包括:(1)培养爱的情感。(2)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3)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发展幼儿的个性即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幼儿德育的途径包括:(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美育,即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其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